400-900-8567

人民半岛·BOB官方网站英雄纪念碑开建后碑文由谁来写?彭真:周总理字不错2024-08-25 12:30:48

  铲车与推土机的区别1840年鸦片战争后,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此后的100余年中,无数人民英雄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战争中付出了生命。

  为了纪念在人民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,在1949年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,通过了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。

  政协会议结束后的当天,全体代表就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,毛主席亲自执锹铲土,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。

  此后近9年时间里,无数人参与了纪念碑的设计、石料采运、雕刻:毛主席题写碑题,周总理题写碑文;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、林徽因参与设计;数万名工人将重达300吨的碑心石从青岛运到北京;一大批画家和雕塑家参与浮雕的画稿、雕刻工作……

  每一个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人,都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做这份工作的,因为时常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,是毛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自起草的碑文:

  “三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“三十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“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反对内外敌人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”

  从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奠基后,北京市人民政府10月份开始便成立了专家组,开始征集纪念碑的规划设计方案。

  此后的两年里,专家组收到了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180多个,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设计方案表达着对先烈的敬意。

  经过专家组的讨论后,第一类方案很快被否定了,理由是低矮的墓碑体量太小,无法体现人民对先烈的缅怀和敬仰,也不能体现先烈高耸入云的英雄气概,无法达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纪念先烈的目的。

  那么,到底是采用雕像的形式还是传统的碑形呢?建筑家们认为,协商会议上已经通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,如果采用雕像为主题,将很难体现纪念碑“碑文”的中心主题。

  最后,经过一番讨论,专家们达成了共识:采用我国传统的“碑”的形式来设计,毛主席撰写的碑文为纪念碑的中心主题,碑文中的英雄事迹用浮雕来表达。

  1951年,设计组制作了一个五分之一缩尺的纪念碑大模型,并提交给北京市领导审批,正在家中休病的梁思成得知方案后,赶紧写了一封长信,否定这个方案。

  第一:这个方案中的门洞与形状太类似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广场上第一重要的象征性建筑物,应该相互衬托、相互辉映,形状不能太重复甚至如出一辙。

  第二:纪念碑的重量极大,其基座如果有三个空虚的门洞,不仅违反结构常理,在视觉上还有不稳定之感,缺乏“永垂不朽”的品质。

  梁思成认为,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,应该造型简洁、质朴庄严,应该挺拔敦实、根基稳固地立于地上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1952年时,参加纪念碑设计工作的林徽因,肺病已经相当严重,肾脏也被切除了一侧,病得不能起床了。她负责的是纪念碑须弥座部分的花纹图案,躺在病床上的她仍然一张一张认真地绘制装饰图案纹样图,然后反复推敲,反复修改。

  在选择主体图案时,林徽因原本属意有“英雄花”之称的木棉花,因为它的寓意与纪念碑非常贴切,但她为人谨细,特意咨询了专家,得知木棉花原产于印度印尼一带,她果断放弃了木棉花,决定用中国土生土长的牡丹、荷花、菊花作为主题图案。

  设计方案确定后,开始了纪念碑料石的开采。专家们在全国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和石样采集,最终确定采用青岛浮山的花岗岩。

  1952年8月开始,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石厂光荣地接受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、石座和部分栏杆料石的开采任务。

  当时,料石开采的技术较差,设备也落后,但工人们一个个充满精神和热情,在零下17度的严寒天气中仍然坚持开采。

  最终,在没有钻机,没有电的情况下,凭着众多经验丰富的老石匠一锤锤的努力,一块长15.3米,宽3.55米,厚2.1米半岛·BOB官方网站,重达300吨的碑身石胚完整地从山岩中剥离出来。

  由于碑身料石规模巨大,工人们经过两次加工,将料石进行了“瘦身”,将料石减至长14.7米,宽2.9米,厚1.1米,重103吨。

  但即使“瘦了身”,碑石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,怎样才能将它运下山,并安全地运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呢?

  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,全国许多单位参与进来,踊跃支持纪念碑料石的运输:鞍钢公司提供了4个能顶起100吨重量的“油千斤”,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钢丝绳和滑轮,青岛建设部门借给两架推土机……

  最后,在多部门的群策群力下,采用了一个传统的方法运输碑身料石:先将料石装在一个6吨重的铁排子上,下面铺上垫木和滚木,攀上钢丝绳,用推土机在地面上拖着走,每前进一段距离,就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,如此循环往复。

  为了保证料石的安全,运输的速度很慢,每天只前进不到一公里的速度,经过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,碑身料石才终于从山里“挪”到了火车站。

  当时,全国载重量最大的平盘车厢只能载重90吨,这节车厢还是特意从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借来的,为了不过度超载,工人们对碑身料石进行了第三次加工,将料石“瘦身”到94吨。

  就这样,纪念碑碑身料石“坐”上了火车,以每小时不超过20公里的速度向着北京驶去……7天后,火车抵达北京,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领一队人,在前门西车站迎接巨石进京。3天后,碑身料石抵达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。

  在最终吊装安放前,碑身石料进行了最后一次加工,最终长14.4米,宽2.72米,厚0.6 米,重 60 吨。

  中国传统石碑的显著特点是“以文勒石,以文铭功”,人民英雄纪念碑也不例外,早在设计之初,就确定了由毛主席题写碑题,碑文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政协会议上就已经通过了的。

  纪念碑的正面雕刻的是碑题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。当时,毛主席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,一共写了3幅字,他还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传达自己的口信:请专家们多提意见,确定哪一幅可以用,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出单个字重新编排,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,还可以重写。

  在专家们的建议下,最终刻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字,是从毛主席的3幅字中取出个别字进行重新编排的,虽然不是完整地取自一幅,但毛主席的书法遒劲刚毅,纵逸奔放,这8个大字毫无拼凑之感,宛如一气呵成,很好地再现了先烈们英武豪迈的英雄气概。

  纪念碑正面的碑题由毛主席书写,那么背面的碑文由谁来写合适呢?专家们认为,碑题已经用了雄健豪迈的“毛体”,那么碑文用楷体书写更合适。

  这个建议最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:毛主席写碑题,周总理写碑文,正好能够体现国家最高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视,对人民英雄的推崇,具有非凡的意义。

  周总理得知这个消息后,谦虚地表示自己平时很少练习书法,担心写不好。不过他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。

  当时的周总理不仅担任政务院总理,还兼任外交部长,日理万机,每天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。为了将碑文写好又不耽误工作,周总理每天只能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,早上专门定好闹钟,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练习写碑文。

  在前前后后写了40多遍后,周总理从中选了最满意的一篇,亲自送到工地上,交给纪念碑雕塑组组长刘开渠,并谦虚地说:“我躲到北戴河练了一个星期的字,你看行不行?”

  周总理题写的这篇碑文,貌丰骨劲,全篇给人以正肃、古雅之感,读完之后,先烈们如苍松挺立、山岳巍峨的形象如在眼前。

  最终,雕刻的碑题和碑文以紫铜为胎,采用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,做成金字镶嵌进去,既保证能300年不变色,又使纪念碑上的字体金光闪闪,美观大方。

  毛主席曾有一句精辟经典的光辉名言:“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。”这句名言也同样体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上。

  在设计纪念碑时,确定了以重大历史题材浮雕再现人民英雄形象的方案。经过反复讨论后,最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历史中,选出了“虎门销烟”“太平天国”“武昌起义”“五四运动”“五卅运动”“南昌起义”“抗日战争”“胜利渡江”等8个题材。

  在设计过程中,出现了很多的问题:把什么人物刻在画面上?刻不刻党的领袖?是否通过刻画敌人的残暴来歌颂英雄?

  设计处无法确定下来,只好请示毛主席。毛主席指示:每个情节中的人物,只雕刻到连队的干部,不要把高级刻在上面。

  毛主席的这个指示,真正地体现了“人民”的理念。因为我国近代的百年历史,就是人民战争的历史,是“人民战争”推动整个世界前进的,纪念碑也是对所有“人民英雄”的歌颂和怀念。

  在万众瞩目中,历时近9年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缓缓地揭开红绸,乳白色的庄严巍峨的碑身显露出来,毛主席亲笔题写的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这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中闪耀着灿灿金光……

  又一个清明来临,在这个纪念先人、缅怀先烈的日子里,我无法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上一束鲜花,但我愿意怀着崇敬的心情,再一次重温人民纪念碑上的碑文:

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反对内外敌人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”